一、雨水调蓄池监测的现实挑战与技术诉求
城市雨水调蓄池作为防洪排涝与水资源利用的关键枢纽,其液位监测面临多重考验:暴雨期水位骤升需秒级响应,汛期过后池内易积粉尘、滋生雾气,封闭空间还可能产生腐蚀性气体。传统监测手段存在明显短板 —— 接触式液位计易受泥沙堵塞与水体腐蚀影响,人工巡检在极端天气下难以及时到位,而普通传感器常因雨雾干扰出现数据偏差,难以满足《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》对监测连续性、准确性的要求。
在此背景下,具备全天候工作能力的无人值守监测方案成为刚需。毫米波雷达液位站凭借非接触测量、强环境适应性等特性,正逐步替代传统设备,成为调蓄池液位管控的核心感知终端。

二、毫米波雷达技术:破解复杂场景监测难题
(一)核心原理与组件架构
该雷达液位站基于毫米波雷达技术开发,通过射频单元发射高频电磁波,经印制板天线聚焦后穿透空气介质直达液面,反射信号由处理单元结合算法计算天线与液面的垂直距离,最终转化为精准液位数据。整套设备采用一体化集成设计,将探测、处理、通信模块高度整合,体积仅为传统监测设备的 1/3,适配调蓄池狭小安装空间。
(二)场景适配的核心优势
- 全天候无间断监测
毫米波雷达可轻松穿透暴雨、扬尘、雾霾等干扰介质,不受光照强度变化影响,即便在 - 20℃至 60℃的温区、95% RH 的高湿环境中,仍能保持稳定运行。搭配 IP65 防水外壳,设备可直接安装于调蓄池顶部或立杆支架,无需额外防雨设施,实现 24 小时连续数据采集。
- 非接触式安全测量
采用隔空探测模式,设备与污水、腐蚀性气体无直接接触,既避免了传统浮球式液位计的机械磨损问题,又降低了有毒气体对设备的侵蚀风险,使用寿命较接触式设备延长 3 倍以上。这种设计同时规避了设备维护对调蓄池生态的干扰,符合环保工程要求。
- 高精度与抗干扰保障
凭借毫米级测距精度与波动水面算法优化,设备能捕捉 0.1mm 级的水位变化,为防洪预警提供精准数据支撑。其强抗干扰能力可抵御池内电机、周边工业设备的电磁影响,数据传输误差率低于 0.1%,满足防汛调度对数据可靠性的严苛要求。

三、无人值守解决方案:从感知到管控的全链路设计
(一)极简部署与灵活适配
设备支持立杆、壁挂等多种安装方式,土建工程量仅需固定基座,1 人即可在 2 小时内完成单站部署。接口兼容 4G、LoRa 等多种通信协议,可直接接入现有智慧水利平台,无需额外改造传输网络,适配不同城市的 “一网一库一平台” 建设架构。
(二)数据闭环与智能管控
- 实时传输与存储:采集的液位数据经遥测终端机加密后,通过无线网络上传至管理平台,本地缓存可保留 30 天历史数据,防止网络中断导致的数据丢失;
- 可视化管理:平台支持 GIS 地图定位、液位曲线动态展示,当水位接近预警阈值时自动触发声光报警,同步推送信息至管理人员手机端;
- 远程运维:通过平台可实现设备参数远程配置、固件升级与故障诊断,年均维护次数较传统设备减少 80%,大幅降低运维成本。
四、应用价值与延伸场景
在市政雨水调蓄池项目中,该雷达液位站已稳定运行 12 个月,成功捕捉 3 次暴雨过程中的水位暴涨信号,提前 40 分钟发出预警,为周边社区应急疏散争取了宝贵时间。除雨水调蓄池外,设备还可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厂氧化池、化工原料储罐等场景,凭借其抗腐蚀、高精度特性,助力多行业液位监测的数字化升级。
雨水调蓄池的智能化监测是城市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环节,该毫米波雷达液位站以 “全天候感知、无接触安全、低运维成本” 的核心优势,构建了适配复杂场景的无人值守解决方案。从数据精准采集到智能预警响应,设备正成为城市防洪排涝与水资源管理的 “耳目尖兵”,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可靠技术支撑。